口腔溃疡,中医称之为“口疮”、“口疡”、“口糜”等,可出现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根治性良药,而中医对其治疗有独特优势。
中医历代医家认为口腔溃疡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其中复发性口腔溃疡迁沿缠绵,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若妄用清热解毒泻火等寒凉药物,多无明显反应,或溃疡稍有好转,随即反复。因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因“虚火”所致,如张景岳曰:“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下举近代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治疗口疮医案一则以说明:
周某,男,33岁,年6月5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年,现口黏膜、舌及牙龈多发溃疡,历时较久未愈,三个多月来每晨一次溏便,量多而臭,无黏液及里急后重感,食欲不佳,不知味,口渴喜热饮,睡眠及小便无殊,形体清瘦,口唇红。舌质红,苔微黄腻,脉两寸弱,关弦大,尺沉细。
诊断为中虚脾热,治宜益气清脾,方用封髓丹(此方出自《医理真传》,言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率获奇效)加减。处方如下:
炙甘草6g,盐炒黄柏4.5g,砂仁3g,炒白术4.5g,党参4.5g,大枣4枚。
服四剂后,口腔溃疡及大便溏臭均减,食欲好转。原方加生扁豆9g,荷叶6g,服五剂,口腔溃疡消失,消化好转。
本例患者脉虚便溏,消化弱,喜热饮,可知不属胃火,当为脾热。蒲老在临床几十年的实践中证明,封髓丹虽原为主治相火旺、肾精不固,但亦是补火伏土之方,土虚则浮热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作的口疮,脉虚者屡效。其中黄柏主泻相火而清湿热,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热解毒。患者兼有腹泻、消化不良,故加白术、党参、大枣、扁豆等药,健脾益中养胃,药后口疮愈,便溏好转。
口舌生疮多责之于火,而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连咽喉系舌本,两颊及齿龈属于胃与大肠,齿为肾之余,三阴脉、太阳及阳明经脉与舌或唇,或龈皆有联络,故“五藏六腑之火皆可令人生口疮”,火亦分虚实,所以临证当明虚实,详察病机,切不可泥定于脾之一病位、清热泻火之一法。
——医案引自《蒲辅周医学经验集》
编辑:陶林审核:刘玉良
刘玉良医生坐诊时间地点:
周二下午、周六全天、周日下午:浙江中医药大学名中医馆(滨江区浦沿路号)
周五全天:杭州刘玉良中医诊所(西兴工商所对面)
周六晚上:萧山方回春堂(江寺路70-98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