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ROU),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中医称为“口疮”“口疡”,“口糜”,是反复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浅表性溃疡,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中央凹陷,一般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椭圆形,伴有灼热疼痛感,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愈合,极少数有恶变可能。本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辨病
1.1共性病机
《灵枢·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口腔黏膜属“肉”,而脾主肌肉,同时因经络联系两颊与齿龈属胃,故口腔总归于脾胃。溃疡为湿热蕴结所导致的热盛肉腐,而复发性口腔溃疡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诱发,久则湿热耗伤脾气,或滥用苦寒清热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寒湿不化,或郁久化热,则易成寒热错杂之势。故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为湿热蕴结,寒热错杂。同时,本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愈,久之损伤中气,故兼见脾气亏虚,脾虚则病进,恶性循环;溃疡面出血溃烂,日久不愈,出血之余必有瘀血,故还兼夹瘀血。湿热蕴结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脾胃虚弱是其反复发作的内在根本,寒热错杂是其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气虚血瘀是其兼见的病机特性。综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共性病机为湿热蕴结,寒热错杂,兼脾虚血瘀。
1.2基础治疗
1.2.1基础治法:清热祛湿,平调寒热,健脾益气,活血生肌
1.2.2基础方:加味甘草泻心汤
1.2.3药物组成(单日成人剂量):生甘草20-30g、黄芩15-20g、黄连3-6g、法半夏12-15g、干姜15-20g、白晒参15-20g、大枣10-15g、生地15-20g、儿茶10-20g。
1.2.4方解:甘草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使用生甘草,用于治疗湿热虫毒内蕴脾胃之狐惑;在《伤寒论》使用炙甘草,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痞利。后世医家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案例颇多,现在此方的基础上,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拟加味甘草泻心汤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方中重用生甘草清热解毒以祛邪,同时健脾益气以扶正;黄芩、黄连苦寒降泄,可清降上逆之火邪;干姜、法半夏辛温开散,可燥湿散寒;白晒参、大枣补中益气,健脾扶正以固其本;生地凉血止血,养阴生津,儿茶收湿敛疮生肌,属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降逆泄火与甘温健中、散寒除湿并用,辛开苦降,佐以对症缓急,可奏标本兼治之功。
2.辨证
2.1脾胃湿热证:溃疡反复,多发于口唇黏膜,色红,较大,溃烂明显,口苦口臭,纳呆,或伴见胃痛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加藿香、佩兰、黄柏、苍术等清热利湿,或合用泻黄散等。
2.2胃火上犯证:溃疡反复,多发于口唇黏膜,色红甚,灼痛明显,口唇色红,口干口苦,多食,喜冷饮,或伴胃痛、便秘等。舌红,苔薄黄,脉数。可加生石膏、知母、栀子、竹叶等清胃降火,或合用清胃散、四妙勇安汤、升降散等。
2.3心火上炎证:溃疡反复,多发于舌尖,色红甚,灼痛明显,心烦,失眠,小便短少色黄等。舌红,尖红甚,苔薄黄或正常,脉数。可加竹叶、焦栀子、灯心草、丹皮、玄参等清心利尿,或合用清心凉膈散、导赤散等。
2.4阴虚火旺证:溃疡反复,色红,偏小,灼痛,口燥咽干,两颧潮红,心烦,失眠等。舌红少苔,脉细数。可加麦冬、石斛、北沙参、知母等养阴清热,或合用增液汤、玉女煎、知柏地黄汤等。
2.5气虚下陷证:溃疡反复,色红或淡红,凹陷明显,难以愈合,灼痛较轻,纳呆,神疲懒言等。舌淡红,脉弱或正常。可加生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或合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陷者举之。
2.6阳虚寒湿证:溃疡反复,色淡红,糜烂明显,难以愈合,灼痛较轻,纳呆等。舌淡红,苔白而厚腻,脉弱或正常。可加肉桂、茯苓、陈皮温阳除湿,或合用桂附理中丸。
3.外用药
3.1漱口方
生甘草10-15g、金银花5-10g、连翘5-10g、西瓜翠衣20-30g,煎取ml左右药液,饭后及溃疡灼痛不适时漱口。
3.2外涂/外敷药
冰硼散,青黛粉,康复新液,云南白药粉剂,庆大霉素注射液等。
4.注意事项
①避免触碰溃疡面,进食后及时刷牙或漱口,保持溃疡面清洁;
②饮食宜清淡,适当摄入新鲜蔬果,避免进食辛温香燥之品,戒烟戒酒;
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舒畅,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每日排便;
④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