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其症状轻重不一。在我国,国内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轻、中度患者多见。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以遗传因素为背景,感染和环境因素通过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使肠粘膜对抗原呈高敏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最终导致肠粘膜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而对本病病名存在多种提法,如“泄泻、腹泻、便血、肠风、痢疾、休息痢、滞下、脏毒、肠澼、大瘕泄”等。但在近年来出现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本病的中医病名是“大瘕泄”。
本病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瘀、肠膜及脉络受损;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便中夹带粘液;久病则气损及阳、脾肾阳虚、寒热错杂,反复发作。发病早期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因此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实的本虚标实病,饮食不节、湿热、肺热、肝经血热、肝郁、血瘀是其标,脾胃虚弱是其本,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中。虚标实之病,其本在脾,湿热为其标,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久病则及肾,而致病势缠绵、难治难愈。精神抑郁是本病反复发作原因之一,这与中医学“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日久伤肝,肝脾不调,百病由生”的观点相一致。本病病因不外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弱,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清浊相混并走大肠而出现泄泻,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肠腑,致腑气不通、气血凝滞、壅而为病,最终形成气滞湿阻、寒热错杂之证。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总之,国内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存在不同意见,在病因上,多数观点认为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外感六淫中主要是湿热之邪,但外感寒湿也可引起本病。在病机上,多数观点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肾有关,标主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本病初期多为标实,日久则为正邪相争、虚实互现和/或寒热错杂,久病则多为正虚。
我认为本病与体质、湿邪、寒邪、热邪的关系是重点。在病因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本病至今未发现直接特异性病原体,其炎症反应关键是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及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因此,在本病致病因素上,本病虽可由感受外邪引起,但其致病之邪主要是内生之邪。而其发病及其病机转化与人体体质有关,内生湿邪始终是病理转化的要素,但湿多与寒或热邪在一起并存,其关键在于人体的体质,如人体平素多火,则湿从热化;如素体阳虚,则湿从寒化。
起病初期或急性期多为实证,常因湿浊、热毒、痰瘀蕴结大肠,气机失调,血络受损,而见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苦口腻、头身困重,舌红或暗红,苔黄腻或黄厚腻等症;后期或缓解期多兼虚,常常脾肾不足,下元亏虚,运化无力,以致湿浊、瘀毒不祛,病邪留恋,症见虚坐努责、完谷不化、腹部隐痛、腹痛喜按、肢体倦怠、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化等,或见腹泻反复发作、滑泻不禁等。症状以脓血便为主者,多因浊毒蕴肠,脂膜血络受损。以泄泻为主者,实证为浊毒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浊甚,运化失健。以腹痛为主者,实证多为浊毒蕴肠,气血失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肠络失和。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久病人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1.常见症状:有腹泻、鲜血便、黏液样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纳呆、消瘦、贫血等。
2.乙状结肠内窥镜检查:肠黏膜里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脆性增高,易出血,常有糜烂或大小不等的多发性溃疡,上附着黏液脓性渗出物;后期可见假性息肉,黏膜苍白,有萎缩斑片,肠壁僵直,结肠袋消失。
3.X线钡剂灌肠:在急性期因黏膜水肿而见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形成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后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形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肠腔狭窄,呈水管状。
4.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见多数红、白细胞或脓细胞;血常规可示贫血;血高凝状态;严重时有明显的电解质紊乱,以低血钾为主。
l.脾虚湿热症状:腹泻,次数不等,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腹痛,小便短赤,乏力消瘦,发热,口苦纳呆。舌苔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生湿,郁而发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则有腹泻,次数不等;湿热熏蒸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则有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坝u肛门灼热*\便短赤;脾气虚弱,可见神疲乏力、纳呆消瘦;发热口苦、舌苔黄腻均为湿热内蕴之象;脾虚则脉细;脉滑数乃湿热之脉象。
2.肝旺脾弱症状: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或激动而发作,大便夹脓血,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暖气纳呆,肠呜腹胀,头痛时作。舌淡红,脉弦细。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健运失司,导致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情志不调而作汽滞血阻,壅而化脓,可有大便夹脓血;
肝旺则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头痛时作;气滞则嗳气、肠鸣腹胀;脾虚则纳呆舌淡红,脉弦细是为肝旺脾虚之征。
3.瘀阻肠道症状: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
征候分析:瘀阻肠道,气机不畅,故有少腹刺痛,按之痛甚;气滞血瘀,壅而化脓,故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是为气滞血瘀之象。
4.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搪薄,可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s白。舌淡苔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薄,或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
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两亏,可见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s白;舌淡苔白,脉儒细为脾胃虚弱之征。
5.阴虚内热症状: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常伴有午后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泻不愈,伤及阴血,可有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阴虚生内热,故有午后潮热,盗汗;虚热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是为阴虚内热之象。
6.脾肾阳虚症状:黎明之前,肠鸣腹痛腹泻,泻后则安,大便为黏液血样,遇寒即发,形寒肢冷,口淡纳少,喜热饮,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有黎明之前腹痛腹泻,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阴寒凝滞,气血凝聚,伤及肠络,则大便为黏液血样;阳虚生内寒,可见遇寒即发,形寒肢冷;
肾阳不足,则腰酸乏力;脾阳虚亏测口淡纳少,喜热饮;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1.脾虚湿热油则:清热解毒,化湿消滞。
方药:连理汤合白头翁汤加味。
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白头翁30克金银花9克秦皮9克黄连3克黄柏9克地榆炭12克莲子肉12克炮姜炭9克木香3克按榔9克枳壳12克葛根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纳呆口苦者,加鸡内金6克、黄芩。
栀子各9克,以清热消食;脓血便者,加白及粉3克、仙鹤草30克,以上便血。
2.肝旺脾弱治则:抑肝扶脾,止泻止痛。
方药: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防风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煨姜6克甘草6克白芍9克白及粉3克陈皮9克随症加减:腹胀暧气明显者,可加郁金9克、枳壳12克、陈皮6克,以理气;纳呆者,加神曲9克,以消食;头痛、烦躁易怒者,可加黄芩、栀子、丹皮各9克、龙胆草6克,以清热。
3.瘀阻肠道治则:理气活血,逐瘀止泻。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芍药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红花3克五灵脂9克(包煎)没药9克延胡索9克乌药9克槟榔9克木香6克黄芩9克黄柏9克白及粉3克地榆15克槐花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加香附12克、川??子9克,以理气止痛;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9克,以消瘀血。
4.脾胃虚弱治则:益气升阳,健脾止泻。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柴胡6克升麻9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9克木香3克砂仁3克桔梗3克当归9克陈皮6克大枣15克甘草6克。
随症加减:有脓血便者,加槐花9克、黄连3克、白头翁30克,以清肠上血;久泻滑脱者,加河子9克,余禹粮、赤石脂各15克,以收敛止泻。
5.阴虚内热治则:滋养阴血,清热止泻。
方药:驻车丸加味。
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阿胶9克地骨皮12克白薇9克黄芩9克黄连3克炮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痛隐隐者,加香附12克、延胡索9克,以理气止痛;便血鲜红者,可加槐花9克、侧柏叶、地榆炭各卫2克,以凉血止血。
6.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真人养脏汤合四神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9克甘草6克肉桂3克肉豆蔻9克炮姜6克补骨脂9克五味子3克河子9克罂粟壳6~9克吴茱萸3克白芍9克当归9克木香6克大枣15枚随症加减:腰酸肢冷甚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以温阳散寒。
中药灌肠:白头翁、苦参各30克,地锦草、败酱草、明矾、槐花各15克,白及、侧柏炭、地榆炭各10克,每剂浓煎毫升,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出血量多,经中西药止血无效,以及出现肠狭窄、肠梗阻、肠穿孔、脓肿或瘘管形成、癌变等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①抗结肠抗体(主要为IgM),其抗原是结肠上皮细胞内的脂多糖,虽然对胎儿等结肠上皮细胞无细胞毒作用,但它能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发挥向导作用,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结肠上皮细胞,②血清中还可能含有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交叉反应的抗大肠杆菌O14型等抗体。③另外,血清中还常含有一种(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
细胞免疫。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作用可由大肠杆菌O14、19等的菌体中提出的脂多糖,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激发K细胞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对本病是重要的致病作用。
(免疫复合物存在。患者结肠固有膜中有IgG、补体C3的下及S表型和纤维蛋白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
肠壁粘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细胞,此系T8(抑制性)细胞减少、T4(辅助性)细胞增多的结果。
免疫器官胸腺可以发生增生和肿大,显示淋巴滤泡及上皮细胞B细胞聚集,还可发现有逆病毒颗粒,可以由B细胞诱导传播至其他细胞。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起到良好的疗效。总之,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较快,虽还不能全面系统化,但已初见端倪。感染为直接病因,而后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变原因,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
过敏因素特别是对食物过敏,如牛乳等。某些病人,当从饮食中剔除乳类时,可收到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另外有人发现本病的肠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还有人发现部分病人空肠中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的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物质等,均提示本病和过敏反应的关系。
精神神经因素本病患者的病情复发或恶化,每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一般认为此为诱因,是一种通过植物神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结肠的分泌、血管和运动反应失常,每使此病促发或加重恶化。
溶菌酶学说溶菌酶是一种溶解粘液的酶,其浓度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时降低,故认为此酶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体内过渡形成,使结肠失去粘液保护作用,而形成了便于细胞侵袭的局部环境。
遗传因素欧美的家族发病率和种族间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以及本病与某些HLA的关联性,均支持和遗传因素有关。总之,上述有关因素中,任何一种单浊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情病势急转多变,因此目前认为本病是受到免疫遗传影响的宿主反应及外源性刺激交互作用而发生的多因素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肠病。本病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同病类证是同一疾病的患者,从中医看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主证,只是兼夹证有所差异,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临床发现本病与浊毒关系密切,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全过程,浊毒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病机,化浊解毒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浊毒证的临床类证。
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病机特点为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入血入络易伤气阴、气血失调易瘀易积。浊毒致病具有耗气伤血、胶滞难解、败坏脏腑、顽固难治等“三易”“四性”的特征。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耗伤正气致脾运不及,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日久化浊蕴毒,浊毒内蕴,浊毒之邪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脂膜和血络受损,腐败化脓。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浊毒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浊毒相干,如膏如脂,难解难分,终使胃热阴伤,气滞络阻,肠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浊毒相干为害加之,与气血相胶结也是溃疡性经久不愈之关键。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