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反复发生口腔溃疡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92721.html

口腔溃疡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的浅表性溃疡。

本病虽非重症,但它往往影响患者的进食、说话,且易复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多属中医学“口疮”的范畴。

对这个病,我们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上火”了。

一犯病,就去想自己为什么总“上火”,用什么办法“去火”。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口腔溃疡可能是“虚火”。

诚然,有相当多的人,屡犯口腔溃疡,乃是源于心脾积热。

但是,也有很多人,乃属于“虚证”。其中,脾胃的虚弱最为常见。

我遇见一个客户,年42岁,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多年,外形比较瘦,一米六几,斤左右,怕冷,脸色偏黄,大便容易有时候正常,有时候不成型,发粘,尤其遇劳之后口腔溃疡就会加重、复发。

这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虚火上浮导致的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一味清热只会反复,后期再用清热的药反而不管用了。

就像便秘的人,一味润畅通便,不去查究便秘的真正原因,一便秘就吃通便的药,久了便会导致习惯性便秘。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

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

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小伙伴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这个客户说刚开始,口腔溃疡一犯,就以为上火了,就用泻火清热之法调治,刚开始有用,后边怎么也不见明显效果,好了又犯,犯了再吃药,而且症状还加剧了。

到后来,整个人怕风、多汗、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整个人显得特别虚弱、乏力。

她就不明白了,自己身体这样虚弱了,为什么这么爱“上火”?

她这就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虚火”。

我们的脾胃,主气血的生成。如果脾胃虚弱,阴血生成不足,则阴不敛阳,形成了“虚火”,

虚火上炎,就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这个时候的口腔溃疡,和一般的实火所致不同,患处皮损常常呈现淡白色,长期不愈,特别容易复发,疼痛不甚剧烈。

也就是说,烧到口腔里的这把“虚火”,实际上源于脾虚,不能为身体正常补阴导致的。

所以,这里的“上火”,其实是假象。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灵枢·脉度》日:“脾气通于口。”

另外,脾的经脉连及舌本,因而许多口腔和舌体疾患常常责之于脾胃。

如果这么说,您不好理解,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

这就是,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而气血不能濡养黏膜,于是发为口腔溃疡。

解释虽然不同,但是基本道理,是一致的。

我们遇到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口腔溃疡缠绵难愈的时候,需注意是否有脾虚的问题。

发现有脾虚时,要用健脾补虚的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和营养物质(如锌、铁、硒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B:等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治疗应多从这些方面入手。

研究发现,许多健脾益气的食物都有调节人体免疫、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明白一点,要想彻底告别口腔溃疡,不只是要“不上火”、“不着急”,更要爱护我们的脾胃。

脾胃运化正常了,气血能濡养周身,阴阳二气平衡协调,我们的黏膜才会完整、光滑、健康。

而平素脾虚气弱之人,若经常口腔溃疡,也不要一味地去火,滥用寒凉之品。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的。

如果口腔溃疡经常反复,日常生活中就要观察一下,是不是在吃油腻的时候,吃牛羊肉的时候容易复发?

还是吃水果、牛奶凉性的东西时复发?熬夜的时候容易复发?是不是说以后就不能吃了?

对于复发性口疮,以老年人及妇女为多,这与体质虚衰及家务操劳过度可能有关.

在实际观察中,此类患者常因过度疲乏,睡眠不足而诱发,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lcjc/7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