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
咳嗽案
导读
咳嗽咳痰,咽痛咽干,舌红,脉浮数。系风热犯肺、痰湿阻滞。宜辛凉解表、化痰止咳。分别选用银翘散、二陈汤加减,疗效颇佳。
病案分享
杜某,女,44岁,教师。年4月1日初诊。
主诉:咳嗽伴咽痛10天。
现病史:咽喉疼痛,咳而微烦,痰量不多,午后口干,无恶寒、乏力等症状,纳食一般,偶有反胃,夜寐安,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既往史:2月前发现肺部毛玻璃样病变,结节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直径约7mm。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咳嗽-风热犯肺证
治则治法:清宣透表,止咳化痰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下),炒牛蒡子20g,淡竹叶6g,荆芥10g,淡豆豉12g,桔梗20g,甘草片10g,芦根10g,金荞麦30g,蒲公英30g,黛蛤散3包(包煎),穿山龙30g,桑白皮12g,乌药12g。共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年4月8日二诊:服药后口干、咽痛缓解,仍有咳嗽,咯痰,痰色白,量多,伴乏力、咽干。
处方:二陈汤合三拗汤加减
陈皮15g,茯苓15g,姜半夏12g,当归15g,生地黄15g,党参15g,炙麻黄12g,杏仁12g,黛蛤散3包(包煎),穿山龙30g,甘草片10g,干姜6g,红枣10g,桑白皮12g,北沙参20g,知母15g。共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年4月15日随访,咳嗽未再发,查见舌质淡红苔薄白。
按语
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驱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其病变主要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外感咳嗽以邪实为主,因六淫外邪犯肺,肺气雍遏不畅所致,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若邪未及时解散,则逐渐转为内伤咳嗽,以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
辛丑之年,水运不及,寒湿之气相互胶着,患者女性,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咽痒咳嗽,无恶寒,考虑正值春季,风温病多发。肺卫被郁,失于宣降而咳嗽;邪热伤津,则口干、咽痛;邪在卫表,故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宣透散其表,清泄肺热解其毒,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之。
银翘散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何师将此方加减应用于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的咳嗽,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宣肺止咳;荆芥、豆豉辛散表邪,伍薄荷除风热而清头目,使其温而不燥;牛蒡子、桔梗、甘草开肺祛痰,解毒利咽;淡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加黛蛤散清肝泻肺,穿山龙止咳平喘,蒲公英、金荞麦清热化痰,合而用之,使温邪可散,气机得畅。
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咳嗽、咯痰现象时有发生,考虑患者体内仍有宿痰停留,用二陈汤化裁燥湿化痰,使痰无由生,合三拗汤宣肺解表,使痰有所去,并佐以生地黄、北沙参、知母养阴生津以制燥;患者病程近一月,且有乏力、咽干,考虑到久病气血虚,予当归养血柔肝,党参益气健脾,并以甘草为引,调和诸药,从而使咳止津复,邪无所恋。后咳嗽未发,嘱其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
小结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上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外感者:辛温发散。
内伤者:甘平养阴。
表束者:风热用银翘散;素体阴虚用加减葳蕤汤;风寒用小青龙汤;挟湿挟痰用荆防败毒汤。
痰多者:湿痰用二陈汤;热痰用小陷胸汤;老痰用滚痰丸;肺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肺热者:阴火内伏用升阳散火汤;肝火犯肺用黛蛤散;喘咳明显用清肺止咳汤(泻白散化裁)。
阴亏者:肺热津伤者用增液汤;肺胃阴虚者用沙参麦冬汤;肺肾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
虚损者:肺卫不固用玉屏风散;肺虚咳喘用补肺汤;中气不足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
END
1
往期推荐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胃痞伴失眠案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盗汗案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慢性泄泻案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顽固性盗汗案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口疮案(复发性口腔溃疡)
何迎春临证医案分享—子宫脱垂案
验案│咽部恶性肿瘤案
验案│少女胸痛案
验案│慢性泄泻案
验案│畏寒案
医师简介
何迎春,主任中医师,市级名中医,二级教授,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学术继承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浙江省中医学会老年分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中医学会老年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临床近四十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胃炎、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术后调理、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调理有丰富的经验。
何迎春出诊安排
每周一下午:医院丁桥院区门诊二楼名医馆(杭州市江干区丁桥街道环丁路号)
每周二、三上午:医院门诊六楼名医馆(杭州市西湖区体育场路号)
每周四上午:广兴堂国医馆(杭州市下城区凤起路与新华路交界双眼井巷2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