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2

北京最好的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转自《常熟地方小掌故(上册)》

我们在今日,为了反映过去时代的背景和真相,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衡量当时的人物,这部分所提到的一些人物,是我县近百年来比较突出的。我们只把所能搜集到的他们的事迹胪列出来,让读者加以评定,给予估价。

丁芝孙

辛亥光复后,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民主政体,各县地方行政长官改由民选,称民政长(后改称县知事)。常熟第一任民政长,就是热心教育的藏书家丁芝孙。

丁名祖荫,别号初我,他家道殷实,爱好图书,收藏的善本古籍不下万余卷。清末,预备立宪,各省设咨议局(即民国成立后省议会的前身),由各县推选代表,共商省政,他当选为本省咨议局议员,对本省地方兴革,颇多建树。民国元年,被推为本县民政长,在任一年多,各种设施也很有成绩。但当时忽又回复了明清时代的旧官制,地方行政长官不能由本地人担任,所以在民国二年五月,他又调任吴江。在任又一年多,政绩卓著,以道尹衔存记,经七次辞职,最后一次准备挂冠而去,其辞呈中有,“汶上匪遥,复我必为闵子”之句,始获批准。临行时,吴江人士为他建立去思碑,表示爱藏。从此他摆脱政治,致力于地方公益慈善事业,并从事著述。

辛亥前,他创办民立丁氏小学,经费由他独力担负,另办石梅和塔前两所高等小学,担任校长;兼任教育款产处总董,筹措地方教育经费,不遗余力。又创设图书馆,捐赠书籍数百种;主持全县各乡镇河道疏浚工程,兴发水利;修订本县县志;并担任江南通志的征访主任,都有相当贡献。在任本县民政长时期,电厂尚未建立,他将个人俸给全部拨充路灯费用,便利行人,廉洁可风。

他的著作已刊行的有《松陵文牍》和《一行小集》。他还编印过《虞阳说苑》甲、乙两编各十册。其他诗文原稿惜已散失。

沈职公

清末民初,有服务于军政界而又以文雅著称者,他名沈职公。沈原名同午,年二十,考取秀才。时值清廷废止科举,遂应官费考试,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习军事。回国后应部试,中举人,分发至江苏第九镇新军任参谋,与同乡振伯(之麟),同为该镇统制徐固卿(绍桢)所器重。他年少英俊,能文能武,自命不凡。辛亥革命军兴,第九镇起义反正,进攻南京,他也参与其事,但在雨花台被清军将领张勋所败,全军覆没。府北和议告成,任职于陆军部,晋级少将。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他与潜往云南起义的士官同学蔡松坡(锷)互通声气,企图恢复第九镇,协力讨袁。事机不密,被袁暗中监视,沈与骑兵中校俞搏霄互易制服,脱走往奉天(即今辽宁),袁死后,才回北京。不久南归,在家乡曾过一个时期的闲居生活。

军阀孙传芳盘据江浙时期,他因和孙在日本士官有同学之谊,到南京担任留守司令和江苏清乡督办等职。国民党北伐胜利,孙传芳失败,他潜居上海。不久应王揖唐之招,往北京担任华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一度出任天津市市长。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华北沦陷,他又在汉奸王克敏所组织的军政委员会担任委员。

他在家乡闲居时,专讲吃酒做诗,绝无军人习气。石梅新梅岭茶室有书画社的组织,他也参加,表示风雅。又发行《巧报》,专载游戏笔墨,他经常执笔。他在酒后,专喜将人嘲弄,或在稠人广众中揭露旧社会丑态怪状,博取笑乐,故在当时有很多人以为他愤世嫉俗,不再会在军政界中活动。岂知他后来甘心投投靠军阀,终于出卖了自己的人格!

蒋韶九

蒋韶九,名风梧,晚年自号忍成居士。他出身于贫寒家庭,幼时好学成性。清末游学日本,专习教育学。回国后,与丁芝孙、殷君衡等创办中西小学于塔前,开地方办学风气之先。后又担任苏州铁路学堂监督、草桥中学校长、江苏省立第一和第九师范校长,并在江苏、安徽两省办理教育行政,先后历十余年。

民国成立,推行“民主制度”,召开国会,他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从此就成了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新人物,后在年,出任淮扬道尹。他在淮扬任内,与当地军阀发生龃龉,终于被迫去职。从此退居乡里,也常参与地方行政。年抗战胜利,他曾担任本县复员委员会委员,后又被推为县参议员,并任中山中学校长。晚年研究佛学。解放前一年,投水自杀。

宗仰和尚

清末有一托迹空门的爱国志士,他原是个文学家、教育家、又是革命家,法名宗仰和尚,也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又称乌目山僧,晚年更名印楞禅师。他俗姓黄,梅李乡人,本是米店学徒,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精通释氏内外典以及中西政治学说。他对当时的时局非常愤慨,因在三峰清凉寺削发为僧,时年20,往镇江金山的江天寺受戒,锡名宗仰。他不仅工诗文,并擅丹青。受戒后,即过游方僧的生活,偏历北方各省。所到处,总是把名山大川的景色写入诗篇,绘成画卷。又曾循海到过越南。

年(清光绪二十五午),他奔走上海,结交四方有志之士。次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他悲愤之余,作庚子纪念图,题上了7首激昂慷慨的诗。尔后,清廷政治更见腐败,东西洋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他同章太炎(炳麟)、蔡孑民(元培)、蒋竹庄(维乔)、黄任之(炎培)共商救国大计,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会址设在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大家推他为会长。年(清光绪廿九年)春,帝俄进兵东三省,留学日本的青年因有拒俄义勇队的组织,日本政府把他们遣送返国;同时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校方禁止谈论时政,也有全体罢学的举动。当时他向教育会建议集资自设学校,收容退学青年,那就是当时号称东南革命大本营的爱国学社,后来为了掩护秘密工作,又设爱国女校。

不久,清廷封禁《苏报》,并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教育会和学校的主要人物都在网罗之列,他和蔡孑民等先后逃亡日木。这时孙中山先生也在横滨,化名“高野长雄”,他前往谒晤,商讨了进一步宣传革命的办法。后来孙先生将往檀香山,绌于旅费,他慨赠多金。当时在日本东京出版鼓吹革命的《江苏杂志》经费不足,也赖他的资助得以维持。辛亥革命前,他已重回上海。武昌起义,上海响应,他出力很多;突出的是,陈其美、李燮和争夺沪军都督一职,他从中调停,并代筹饷糈,消除了各方面的阻力,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

民国成立,他的友好都成显贵,而他独功成不居,仍旧过他的头陀生活,年(民国3年),他在镇江充当江天寺首座。后应上海哈同花园女主人罗伽陵邀请,重到上海,但与哈同门下姬佛陀意见不治。年(民国9年),遂往南京栖霞寺任住持。该寺建于齐梁,大部分已毁于兵燹,他蓄意修复,鸠工督造,擘划经费,终囤积劳成疾,次年7月逝世。

钱南山

清末,常熟有两个因以朝政而蒙祸的人物:一是劫三凶而被永远监禁的沈北山,另一是因出论题黜三纲而被褫夺衣衿的钱南山。

钱南山,名景高,科举时代秀才出身。科举废止后,在上海“游学预备料”肄业,接受了同盟会反满清、反封建思想,参加了革命组织。返里后,担任本县第一所完全小学——常昭高等小学堂(今塔前小学的前身)的国文兼修身教员,提倡新文化,灌输新学识,对旧礼教中”三纲五常”一类谬论,经常给予严厉驳斥。他最反对“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说是专制政体下用来奴役人民、压迫妇女的说法,全无根据。年(清宣统2年),他所出的修身课毕业试题就是《论三纲五常》,那些试卷对于“纲常”二字都痛加诋毁,力主废除。江苏提学使闻悉,认为是革命党人离经背道的异端邪说,把试卷吊去检阅,几乎酿成叛逆大罪的文字狱。经丁艺孙等疏通幹旋,结果,把他革去秀才,不准再充教员,十四名应届毕业生中前列六名迫夺文凭,不准投考别校。一场风波,始告平息。此事曾传遍各地,上海的中外日报,也有详细纪载。他对于革掉秀才,不许再当教员,处之泰然,还说:“他们革得掉我的功名,革不掉我的思想。”从此他更加深了对封建统治的忿恨,专以医术问世,暗中仍积极参加反满革命运动。

辛亥后,他一度担任本县教育科科长。年(民国16年)北伐告成,他被推为县行政委员会(过渡时期临时性的组织,后来改组为县政府)主席。某日,忽接上海伪警备司令部密令,捉拿当时的共产党人曾培洪和邹逸中二人,他曾设法周全,使他们安然脱险。他常与友好张美叔、邹朗怀等在城东琴一楼啜茗,形成了当时地方政治中的所谓“小楼派”,而他正是这一派的领袖人物。

潘月樵

京剧艺人潘月樵,工须生,民国初年以“小连生”艺名驰声于上海各舞台。他的先世系杨州人,寄居常熟。他同地方士绅宗幼谷有亲戚关系,虽以唱戏为业,在旧社会里,尚不至受人歧视。早年他与蓝天蔚(湖北黄陂人,日本士官学校出身,清末官奉天新军协统,辛亥革命,曾被举为关外都督)等为友。辛亥革命,在沪军都督府担任参谋。年(民国3年),民党中人反对衰世凯,发动二次革命,他也在本县活功,事败,越城逃往广州,在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充当侍卫长。后重回上海,集资在九亩地创设新舞台,同夏月珊、夏月润等排演新剧,所演《黑籍冤魂》、《新茶花》等剧,很受观众欢迎。演《欧战》剧,他饰比利时国王,抵抗德王威廉的侵略,在誓师会上慷慨激昂,充分表达了弱小国家遭爱强国欺侮的痛苦,观众为之动容。他又力主破除迷信,打破舞台成规。某夕,排演《关公走麦城》,后台不慎,突遭火灾,众以为亵渎神灵,不敢再演,而他独排众议,照常演出。由于他早岁参加革命,献身舞台,为了灌输革命知识,自与一般抱有迷信思想的旧艺人有所不同,确是个进步人物。

黄摩西

清末,在常熟文学界负有声望而被称为奇才的,要以黄摩西首屈一指。

黄原名振元,字慕庵,两县合并前,为昭文文村人。在儿童时代,已能吟诗,16岁考取秀才,他赋性颖晤,记忆力特强,对古典文学,无书不读,过目即能背诵,绝无遗漏。除文学外,更精研天文地理,老庄哲学,佛典医书,都能探源析流,因此座上高谈,笔尖横扫,一时无匹。辛亥前,加入吴江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改名黄人,以摩西为字。他与曾孟朴、张映南、庞檗子均有相当交谊,与余杭章人炎亦为文字深交。尝在苏州担任东吴大学教授,手编《中国文学史讲义》十余万言(原稿尚存东吴图书馆内)。学生研习,间有不明字句或古典出处,即随口解答见某书某卷某页,根据所指复检,无丝毫错误,因此全校惊服。

他所写诗文,都是信笔挥洒,千言立就,又能纵横豪放,发为奇响,人尝把他比之清代的胡天游、龚定庵。他著作虽多,却从未加以整理,更由于他的书法喜作隶草,底稿上常有古文奇字,使人不易辨识,传钞既少,遂多散失。年(民国2年),他突发狂疾,临死前,将生平所蓄珍本书籍以及手边稿件,完全撕毁,以致留稿更少。除张映南代为刊印《摩西词》八卷,曾籀斋(孟朴)为刊小说《银山女王》等数种外,其他诗文杂著,虽有友人代他拾深存,在日寇侵华时,亦为兵火所毁,现仅存金鹤冲为他钞存的《石陶黎烟室遗稿》及《石陶黎烟室劫后残余稿》各一册,由本县文物保管会代为保存。

又据夏索民所写跋语,摩两有子肇伯,民初曾参西南护国军戎幕,归乡时已双目失明,抗日战争初期,亦以困顿病死。

庞檗子

辛亥以前,常熟文学界出现了不少知名之士,最早参加吴江柳亚子所组织的南社,则是庞檗子。南社的发起人除柳亚子外,有陈去病(吴江人),高天梅(金山人),朱少屏(上海人),都是同盟会会员。庞也参加同盟会.所以南社的性质,完全是提倡民族气节,以诗文相砥砺的一个革命集团。

庞工于填词,为当时词学家朱古微所赏识。著有《龙禅室诗》、《玉馆词》,死后由柳亚子集资刊行。

庞原名树柏,宁芑庵。他的父亲力争漕一案,触怒满清官吏,坐罪入狱,罹疾身亡。阅之他早岁即深恨满清政府,蓄志革命,加入南社,也正是为了贯彻他的革命主张。

他一生服务于教育界,先后任本县石梅公立学校、上海澄衷中学和圣约翰大学等校教席。

辛亥光复,各地响应,他在本县首举义旗,迫使知县翁有成交出县印。常熟革命政府成立后,他倡议革除县署粮差,为地方上劣绅奸吏所反对。一天,他们探知他在湖园啜茗,唆使差役和地痞数百人,手执炷香,蜂拥而至,想灼伤他的肌肤,从而置之死地。他事前获讯,越窗逃避,未遭毒手。

二次革命时,同冯一范、潘月樵等擘划筹谋,因事机不密,泄漏风声,当地政府下令通辑,他从此亡命沪渎,不再问乡,教读之余,以诗酒自遣,年未四十,抑郁以终。

杨云史

清末民初,本县有一个自称为“江东才子”的诗人杨云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就是戊戌政变中间附杈奸陷害维新派的御史杨莘伯。他原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别号野王。少年时他与表兄曾孟朴同负文坛声誉,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已养成了一生的恃才傲物与浪漫生活。

清末,他以江苏籍应北闱乡试,中式第二名举人,又与曾孟朴同入同文馆研习法文,曾一度出任驻新加坡领事,以忠君报国自许,竭力拥护封建王朝的经治。民国成立,军阀争权,内战频仍,一班政客为谋取自已地位,竞相趋附。年(民国10年),他到洛阳投靠直系军阀昊佩孚,充当幕宾,吴的通电檄文大都是他的手笔。顾对他很器重,他也感恩知己,盲目崇拜,把吴说成是“系天下安危”的俊杰。后来直系失败,他又投靠奉系,做了张学良的座上客。日寇侵华,东北沦陷,他退居上海。接着爆发了“八.一三”淞沪事变,遂避往香港,客死异地。他的宦海生涯,只图一己的富贵,不问政见的异同,机巧善变,随波逐流。

他自以为名士风流,必须有美人陪衬。在游汉口时,眷恋名妓陈美美,题赠很多诗句。当时有某报登载新闻,说美美侍客昼寝,他在空房守候,对他恶意污蔑。友人劝他兴师问罪,他做了一首俳词:“报是它出版自由,嫖是我恋爱自由,要怪它家家报馆,先怔我夜夜秦楼,只要风流不下流,这其间何必追求。”他常想替美美脱籍,而囊棄空匮,吴佩孚的秘书长张其锽赠他一本价值五千金的张黑女碑,以供他藏娇所需,当时盛传“黑女换美人”一语,指的就是这件事。

在沈阳时,某夜与友畅饮,飞笺招妓侑酒。时有名妓狄艾娚,性情高傲,众料雪夜必不旨来。他在笺上加盖私章,令人送去。狄素来仰慕他的才名,居然冒着风雪,翩然莅止,后遂纳为姬妾,携归江南。

他的诗词,在当时文艺界极有声誉,所著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十余卷,吴佩孚代为出资印行。

冯一范

清末,本县白茆镇出现了一个旧社会称为风流倜傥、诗才俊逸的人物。仙姓冯,原名同鑫,字一范,亦作忆范,号铁庵,别号灵南。曾先后加入柳亚子组织的南社和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是个才华卓越的诗人,持正不阿的法学家,又是个抱负不凡的革命家。

他幼年颖恬逾常人,读书过目成诵,十二三岁即工词章,为前辈所推许。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考入昭文县学,转入江阴南菁书院肄业。戌戌政变后,清政府掩入耳目,提倡新学,选拔优秀学子赴京深造,他也在被选之列,肄业于京师大学堂。

三年卒业,留学日本,研习法政,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审度国际形势,默察祖国危机,孕育了他的革命思想。为了表示反对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即把辫子剪去,寄回家中。年(清宣统二年)学成归国,清廷授予法科举人,令供职京曹,但他无意仕进,暗中联络有识之士,鼓吹革命。民国成立后,出任武进地方审判厅厅长,平反冤狱,取得民众的爱戴。不久,升任南京高等分庭庭长。时值衰世凯阴谋称帝,东南各省爆发了二次革命,他也参与其事。革命党人黄克强(兴)指挥江苏军事,派他代理江苏都督,但因策划不周,事机不密,即告失败。他连夜出走,割须易服,辗转至上海,销声匿迹,闭门著书。袁氏死后,通缉令取消,方始重露面目,在沪执行律师业务。后又一度至北京任大理院推事,并往黑龙江充都督朱家宝的戎幕。年(民国6年),迁任浙江温州高等分厅厅长,因积劳成疾,于年(民国9年)卒于任所,年仅38岁。

他的遗著有《灵南诗钞》、《自苹香馆词钞》,均已印行,其余著述散失无存。

相关链接:

常熟文史转载摘录1.0

常熟古迹系列图文索引2.0

县南街系列图文索引2.0

往事如烟系列文章索引2.0

寻访笔记系列图文索引2.0

常熟古镇系列图文索引2.0

南门坛上系列图文索引2.0

拍记常熟系列图文索引2.0

闲情雅趣系列图文索引2.0

笔墨人生系列文章索引2.0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lcjc/8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