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日记,麻辣姐给您介绍了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长什么样,揭秘了测控系统。今天,麻辣姐着重来说一下连接岸船的通信系统以及保障船行的航海系统。
为什么要介绍这两个系统呢?因为这两个系统在整个海上测控任务中非常重要,通信系统是船上直接参与到航天测控任务中的职能部门,有很多独到的“利器”;航海系统嘛,重要性更无须多说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可您知道驾驶室其实是一片漆黑的吗?不要着急,请跟随麻辣姐的脚步,一起揭秘。
通信:岸船桥梁绝不中断
6月3日一大早,技术人员对船上的卫通天线进行了一次常规检查,麻辣姐也先后钻进两个卫通天线的保护罩里,其中一个天线的外壳罩子酷似足球。
之前日记里提到过,远望6号船中轴线上安装有多座天线,除了收发航天器数据信号的测控天线,还有对岸通信的卫通天线。直径不同的大小卫通天线之间互为备份,根据需要,在任务期间与航渡期间交替使用。
除了中轴线上的几座大天线,远望6号船的甲板上还有许多设备仪器,其中不少都是用来保障通信的,这些天线设备形状各异,有的装在球形保护罩里,有的是一根长长的伸向天空的细线。
“我们就是负责给岸船之间搭桥,要保证通信时刻不间断,尤其是任务期间。”通信系统负责人孔令志介绍,通信系统分为无线组和网信组两个组,其中无线组负责对外通信,发信号和收信号,这些卫通天线就归他们管,而网信组负责处理这些拿回来的信号。
无线组组长李春伟打了个比方:“可以说我们是负责‘铺路’的,而路上跑什么车运什么货,是由网信组来负责。”
李春伟介绍,船上通信的特点可以用“点多面广线长”来概括,“点多”指的是需要联通的站点较多,比如和北京、西安以及发射场区都要保持通信顺畅;“面广”指的是业务面广,例如数据传输、电话、图像收发等等;“线长”指的是涉及的传输链路长,链路还多种多样,包括卫通、地面光纤等等。
6月3日上午,通信系统技术人员欧思源进入卫通天线保护罩进行天线日常检查维护工作。李晓晴摄
在罩子里呆一会儿,麻辣姐就觉得酷热难当,浑身直冒汗。“之前这个足球被烟囱熏黑了,然后太阳一晒,里头温度就特别高,都能煎鸡蛋了。”技术员欧思源笑着说。
欧思源说,检查工作简单来讲可以概括为“看、听、摸”。当天线在方位、俯仰和交叉这三个维度转动的时候,“看”其转动得是否顺畅,“听”电机的声音是否有异常,“摸”设备是否松动,以及震动的节奏对不对。
之所以钻进天线里查看,是因为卫通天线使用频率较高,需要定期对天线的传动链、传感器以及天线的机械结构进行检查维护。
李春伟告诉麻辣姐,与陆地上的通信相比,海上环境更为复杂、恶劣,且通信手段单一,信号出去只能走卫通。“一般船上的人打不通电话都会第一时间找我们,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没抢到线,但如果真的是大面积通信故障,我们会立刻‘抢带通’。”
“抢带通”就是先对设备仪器进行排查,定位出故障点,然后进行抢修。
“有时候是因为天线没对准卫星,我们就会跟岸上沟通,看是哪边出了问题。管理着这么多设备,在陆地上出了问题还能找厂家,可在海上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练就一身本领。”李春伟说。
驾驶室:“黑夜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
6月4日晚8点,远望6号船的驾驶室里有4人正在值班。
与想象中的驾驶室不同,远望6号的驾驶室漆黑一片,只有航海岗位几排显示屏上闪烁出微弱光亮。刚走进来,只能依靠双手摸黑,几分钟后眼睛才能渐渐适应,可以看清人影。
为什么要这样?专家解释,这和开车一样,黑暗里的船舶驾驶室不能开灯,只有这样,外界的一丁点光亮才能被第一时间发现。
“人生三大苦,行船打铁磨豆腐——你先把这句话记下来。”几天前的中午,麻辣姐第一次来驾驶室的时候,航海系统负责人赵虹便是这样开场,“做任务的时候,既要保证航行安全,还要按时按点到地方,绝不能耽误任务。我们经常要紧急执行任务,全速开船、日夜兼程都是常有的事。”
赵虹已经开了16年船,身板健硕,步伐矫健,戴一副墨镜,在开阔的驾驶窗户前来回巡视,十分健谈。“在船上吃鱼,不能说‘翻过来’,要叫‘掉个头’;不能说‘下饺子’,要叫‘吃饺子’。”
据赵虹介绍,只要船在海上,无论是航行还是漂航,驾驶室里24小时都要有人值班,因为船在海上出的大部分事故都是人为疏忽造成的。就像贴在驾驶室里的标语说的那样——时时是T0。T0是火箭发射时间,驾驶人员是在提醒自己时刻都要像任务准备那样神经紧绷。
“我们是船舶安全的守护者,‘航海先锋,引领成功’说的就是我们。大海航行靠舵手,船行万里不迷航。当然也不是说别的系统不重要啊,‘一个藤上七个娃,少了一个都不行’。”赵虹笑着说。
6月8日,航海系统技能竞赛“航海图书资料查找使用”,图为项目参赛选手孟凡正在做题。李晓晴摄
6月8日,航海系统技能竞赛“甲板高空作业”项目。李晓晴摄
下午三点,是驾驶室交班的时间,这时的驾驶室会聚集两班人马,一时热闹起来。
赵虹指着房间里的年轻人一一介绍:“这个,来自陕西,就那个biangbiang面;这个家乡盛产双黄蛋;这个家里是吃煎饼的;这个来自河南,河南吃什么来着?”
“胡辣汤!”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航天梦想才聚集在这里!这是不是又能写一篇文章了?”
驾驶室里又传出一阵大笑,忽然有人大喊,“看!海豚。”
麻辣姐连忙顺着赵虹说话的方向望去,却只看到翻着白浪花的海面。
“已经下去了。”赵虹说。
麻辣姐吃惊地问:“您是怎么发现的?”
“我就算跟你说话,眼睛还是盯着海面的。”赵虹说着两根指头指了指眼睛,又指指窗外,“我们这个眼睛都要5.0以上的。”
舵手司刚坤在罗经甲板上悬挂失控号型表明船舶漂航状态。李晓晴摄
虽然赵虹喜欢开玩笑,常逗得值班室里笑声不断,但一提起专业,又是头头是道,丝毫不带含糊:“我们开船的人要有大洋般的心胸,要不然你一天到晚值班,很枯燥的;搞驾驶的人,要胆子大,无畏风险,哪都敢去;船舶操作呢,又要心细,讲究的是‘早大宽清’,‘早’指的是及早发现,‘大’是指操舵避让幅度要大,‘宽’是指时间要宽裕、距离要宽裕,‘清’是说视线范围内要清清爽爽,这样船才好开。”
航海系统技能竞赛结束后,记者李晓晴与航海系统负责人赵虹合影。杜佳明摄
谈起值班的趣事,航海员刘宇飞说:“我想起一件,去年到阿根廷附近海域一天晚上我们吃泡面,吃到一半突然想起来看看保质期,结果发现,要是按照北京时间,就过期了,但按照当地时间还在保质期内,就按人家的时间泡着吃完了。”
麻辣姐不禁疑问:“泡面保质期不是很长吗?”
刘宇飞答:“我们那次出航时间也长啊,因为疫情也影响了补给,反正到后头是一点蔬菜都见不着,好多人都口腔溃疡。”
6月9日,航海系统放救生艇,检查维护救生艇性能与状态。李晓晴摄
6月6日中午,在驾驶室完成采访,麻辣姐刚准备离开。航海员孟凡忽然说,“要下雨了。”
扭头朝外看,果然,就在肉眼可见的海天线上方有一大片白色,两边都还是蓝天,只有中间一块雾蒙蒙的,海天线上方还有一道灰灰的雨幕带。
“那边还有一大块,一会儿就飘过来了。”孟凡说。
不到十分钟,驾驶室的窗户上便开始敲雨滴。站在甲板往上看,前一刻头顶还晴空万里,下一刻就遭遇暴雨倾盆。
“这在海上太常见了。不信你看,一会儿雨就停了,没准还能看到彩虹呢。”
雨停后湿气更甚,甲板上铺满一地的已服役十几年的防滑垫开始发挥作用,人踩在上头仿佛都能踩出水来。
天黑以后,赤道附近墨蓝色的天空之上,云层是大片大片的浮白,南十字星和北斗七星都躲在厚厚的云层底下。
就在这样的夜晚里,最高层驾驶室中时刻都有几双鹰样的眼睛盯着周遭一切动静;最底层埋在水下的油水管道旁是蓝工装服巡视的身影;靠近后甲板的厨房里照着一日五餐计划表,为值夜班的船员准备着夜餐……远望6号船就这样航行在神秘辽阔的海天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远望6号船甲板上拍摄星空图。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