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垃圾年年都有,其中中文说唱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我唯独要挑年来专门写一篇文章?
咱们先从今年的三档综艺聊起,which三档我都看了,但是都没看完。
《中国新说唱》,从第一期开始就没把它当音乐选秀看,从讨打的剪辑到Giao哥+药水哥+暴扣哥的强势吸睛炒作,它更像一档有“弹窗广告”性质的综艺节目。印象中我抱着看乐呵的态度一直刷到第三集才感觉——“好像是音乐节目才刚开始了吧?”不过呢…炒冷饭which和上一季有着一样的套路,如小白李佳隆王齐铭万妮达等等,不能说他们不懂说唱,但是无论是站在节目角度还是选手角度,硬要再来一次这种行为,还是挺掉价的。不过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下的是咖啡壶,虽然节目后面我已经看不下去了,虽然他的录音室作品我也没有非常喜欢(仍然不是我会回去听的类型,不过在国内已经算排名靠前了),但我知道他的创作意识在那里,只要不出意外,他的表演是可以刷新观众的视听感受的。
至于其他选手,MacOvaSeas和李尔新不放在综艺这块说(更何况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并不算好);Kyraz和UglyZ有亮眼的作品,但是他们到底行不行还得放长远来看;GALI在节目上有好的表现,但是也没有值得让人回去听的东西,VOBDoubleC除了玩转BoomBap节拍的技巧之外,并不明白“MC”这个定位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它的…我反正是觉得挺累的。
《说唱听我的》,实际上是三档里面总体最中规中矩,最没有大型槽点的一档;然而与此同时也显得它特别无聊,即使其它部分全都做到OK了,音乐选秀的核心还得是选手,这个节目里,除了AThree和连麻让我回头去听了他们的专辑,《走起来瓷》玩个梗,其它的偶尔有灵光一闪,不过还是更让人困惑,到底为啥会有那么多说唱歌手?更何况到最后还是JD这种人夺了冠…如果我们回到糖山帮那个时候,我可能还是会对他发出一声”wowman,thatsh*t’sdope”的感叹的。
……
不好意思想多了,他写的东西就是屎!
AThree作词是很好的,当我们聊到中文说唱里对歌词的重视时,我觉得可以拿他的词来当作一个标准,什么叫punchline,什么叫references,什么叫把技巧融会贯通的同时又保持真诚,他的歌词是可以体现出来这些东西的。还值得一提的是他早期创作的维语专辑,尽管我听不懂内容,但是看看那溢出来的地下感和他在维族人中的reputation,可以想象如果把那张专辑放到地下说唱论坛上会激起怎样的评价和讨论。连麻是有创作意识的,这和成都活跃的大环境有关系,他也让我意识到即使在这种综艺里也能看到一些有自己想法的说唱歌手。不过听了专辑之后感觉还是有些可惜,感觉他这条路走不太通,让人不太舒服。
不过这档节目真正的亮点应该还是导师组,而他们最亮眼的表现还是正式开播前的cypher。弹壳毫无疑问是把这些小逼想玩的东西玩得最纯熟的人,虽说在他这里仍然有“人人皆当TravisScott”的局限性,不过,怎么说呢,首先能肯定他不会改变风格了,其次就算我们在聊模仿,也只有到他这个程度才算够格。他和ICE的cypher里,他比ICE更好,更清楚该怎样创作一首大众类型的trap。而在四组里面,他们俩我觉得排在第二,而第一则是艾热和派克特——无论是化学反应,flow的切换,还是那段classicnamedropping(damn!)…也不奢求能有和他们水平一样的rapper出现了,只希望他们能继续发表有口皆碑的录音室作品,能搞出一张合作专辑那也是极好的。另外,虽然说《午夜伤心电台》非常刻奇,但也可以看出他们俩确实是有音乐素养、音乐意识的音乐人,和那些copycat或者乱搞还搞不出名堂的朋友们是确实不一样的。
《说唱新世代》,作为算是从另外两档节目中吸取经验进化出来的一档新节目,不得不说有些地方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比如不会搞歌词审查(或者说,导演想尽量不搞),比如节目模式的娱乐效果确实很不错(相比《中国新说唱》的那种综艺效果来说,是褒义的),但他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恰恰是人们夸得最多的地方——究竟什么是好歌词,什么是说唱的意识?节目的slogan是“万物皆可说唱”,对于说唱本身确实是如此,但是对于节目,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Subs、陈近南、懒惰、AK、姜云升等等一批热门选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说唱不是情绪宣泄,说唱不只关乎于爆点、激动,说唱也不是写高考作文(这点倒算是这个综艺的死胡同,但是很明显一些说唱歌手的创作意识确实也只是停到了这里);而聊到写词的技术,他们确实熟练掌握了一些东西,掌握得也不差,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音乐的门道也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死板。
就算理解了怎么写词,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一首好的说唱歌曲吗?
毫无疑问,这些人热爱说唱,但是他们实际上还不知道怎么去真正创作一首好的作品,怎么去理解、创造音乐以及怎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恰当地融入音乐。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用一位朋友的话来形容他们——说唱三年粉。
通过这档节目,在很多人眼里,说唱已经变成了高考作文,已经变成了一种写作而不再是音乐。这里批判的点不是这档节目所有的内容,却也都是核心内容,至少包含了节目呈现给观众所有内容的50%。
这里可以插一个题外话,到底应该怎么听说唱,理解说唱?首先你得懂英文。中文说唱不是没有好作品,没有参照系,但是对于入门他们或许还不够显眼,而去理解他们好的点所在也不是一件入门的事。但在英语世界中是有的,比如JayZ、Nas、武当派、KendrickLamar、侃爷等等。大家都喜欢他们,但是你是否有认真地去看/理解过他们的修辞?你是否去了解过一首说唱歌曲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实际上这种渠道有很多,无论是油管视频、纪录片还是Genius,通过这些去理解他们给这种音乐带来的创新/突破,去探索更多风格的音乐人,你才会发现这种音乐视野比你想象的要宽广得多。
而剩下的50%,抛开那奇沃夫、于贞、宝藏山、夏之禹,就和之前两档差不多,要么作品没法听(实际上那些热门选手也一样),要么有些亮点但是拿不出持久完整的作品,要么主要功能是玩梗,没了。
那奇的水平是没得说的,他知道怎么去做一首typical的说唱,而且可以做得到位,这样的作品是应该存在的,比起节目所追求的另一个方向,他的东西并不会低一等,当然现在市面上这种情况也比较泛滥。不过让我们回到于贞复活挑战那奇那期,节目最后将胜利给了那奇,这不禁再让我们思考这个节目到底有没有跳出“说唱”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束缚——于贞显然更像是音乐人而不是说唱歌手了,但她是有灵性的创作者,在节目上表演的作品都是拿得出手的(就算说到说唱,“相信法律总有公平”仍然是我在这档节目中印象最深的punchline,这首歌可以和“Brenda’sGotABaby”类比),更不用说她作品中的珍贵的女性意识,她可以将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拿捏得很恰当的。而那场比赛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更有开放性的选手和实力同样强大但更典型一些的选手之间,他们的水平实际上是相当的,对胜负的判断更多变成了一种价值取向问题,“说唱”在这里到底是不是真的“新世代”,胜负已经被判决了。
夏之禹有他的局限性,可他的下限确实比其它选手高了太多,而节目中剪辑到懒惰不能理解夏之禹音乐的那一段,就是特别有代表性的一幕。在节目上能体现的不是很多,但是去听听他在节目之后发的新专辑就能感受出来,夏之禹在这里面对中文说唱叙事技巧的开拓在国内是成功的,而制作上对黄金年代的复现与词作也搭配得恰到好处,除去他,在国内可能不会有第二个让我愿意去听完整张专辑story-telling的说唱歌手了。而另一个有趣的点是,专辑的内容,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叙事精良的西南街头小说,如果是这样,让我们想想与广元相邻的另一个西南城市中,某G姓艺人以前的争议单曲,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比夏之禹这张专辑更加真实?在这种音乐里,我们不是总在说保持真实吗?这个艺人自己多傻/逼我们不提,但单论这首歌,我们要明白,当我们在批评一种文化时,我们到底是为了批评社会境况,还是为了批评这种文化本身。如果是想解决前者,批评文化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是想解决后者,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
而宝藏山则是这档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发现,或许在节目里的表现平平,但去听听两个人的录音室作品,你一定会惊讶这样的组合是怎样乱入到这种节目里的,which是一件非常棒的事。虽然不见得他们的作品很好理解,虽然一味褒扬这种另类的音乐不见得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但毫无疑问,他们在流行音乐里浸淫了足够久的时间,从而形成了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在表达上是有着自己追求的。
在对几档综艺进行鞭挞之后,我们再回头来想想,且不论质量如何,光靠“说唱”这个主题一年竟然就出了三档节目,而且没有任何一档遇冷——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可见这种音乐风格在国内的市场被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或许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类型的音乐,但已经有更多的人想去了解它,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人想去做这种音乐,靠它成功、靠它赚钱,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很有趣…前两档节目都已经有打下基础了,且不论它们质量好坏评价褒贬,或许也只能先有它们俩刻板印象式的定性才成就了《说唱新世代》这样的新尝试(虽说有它固有的问题,但也确实有其超越之处)。让我们再来回望当年的第一档说唱综艺《中国有嘻哈》,几年过去之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说唱中自带的竞技性使得选手们整体的技术下限上升了不少,在更复杂的韵脚编排的路上,“单押双押”已经不再是一个要特别讨论的东西了,虽说这同样让大众们产生“压得越多说得越快就越厉害”的偏见。还有更多需要反思的方面,例如节目性质对说唱歌手创作的导向,将这种音乐中带刺的一面娱乐化磨平,从地下到地上大众的位置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好坏,中文说唱仍出于一种进行时的过程中,而没有人能阻挡它走向它所正在走的路,一条由中文的语境已经为它铺好的路。
友情校对:欲辯無牙
ravenf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