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把我塞回去

“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发出此番呼告,并将父母告上法庭?

电影《迦百农》(中文译名《何以为家》)将告诉我们答案。

为何要状告父母?这一切还得从扎因一家叙利亚难民的身份说起。

自年叙利亚危机以来,黎巴嫩接收了多万叙利亚难民。他们成天提心吊胆,怕因在异国无身份证明被遣送回国。

为此,扎因一家十口人挤在“老鼠坑”里,孩子们还得为杂货铺混混阿萨德打零工,以赚取生活补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父母时常还恶语相向。好在扎因还有天真的妹妹萨哈作伴,童年的阴霾才出现一道曙光。

可厄运还是降临到这片伊甸。不堪家庭重负的父母,强行把12岁的妹妹像一件物品般嫁给阿萨德。

那一天,萨哈浓妆艳抹,却掩盖不住眼角的泪水;

那一天,扎因声嘶力竭,却抵挡不了父母的执拗。

这一以婚姻为门面的人口贩卖,让扎因义愤填膺。小小年纪,外出打工,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穷困的现状,一番历练过后,等待他的不仅是两手空空,还有妹妹死于难产的噩耗。

于是,镜头一晃,见一人,一影,一刀,冲进杂货铺,而四周,围观的人沉默不语。

本该“物是人非事事休”,可监狱中冷灰的栅栏将扎因对父母的怨恨投射到最大。

在狱友的纷攘中,他拿起电话,将父母告上法庭。

1父母不是天生的

曾几何时,“父”“母”作为人类性爱合理化的光辉被降福于罗普大众。我们习惯于管那些怀有身孕的女人叫母亲,将使其得以播种的男人叫父亲。这是生理属性赋予人的权力。但父母职能的构成不仅是生理属性的拼贴,还需社会属性的加成,即履行养育子女的义务。

在孩子未成年时,家长不能保障孩子基本的生活不说,还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力,甚至将其作为劳动力过早地投掷到社会中,这本身就是对青少年身心的残害。物质条件不足也就算了,扎因在精神方面也体验着亲情的空缺。

在一些思想观念落后的贫困国家,很多女孩未成年便出嫁,而街道贩卖物品的大多都是些孩童。在父母眼中,他们不过是苟延生命的工具,供己养老所需,或行使作为家长的权力。

或许,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关系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梦之一,而该关系更多展现的还是人与人权力的争夺与利用。这不经让人想起电影《银河护卫队2》中,星爵的父亲伊戈之所以不断地繁衍后代,就是为了让子嗣成为自己东山再起的筹码(复活的药剂)。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美好的事物报以幻想。电影《小偷家族》中,安藤樱饰演的母亲柴田信代在监狱中面对警官的逼问,肿胀着眼睛说:“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媒体都在谴责这两对夫妇曾经杀人的罪责,却无人声讨小女孩尤里的亲生母亲。

父母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与孩子交往中形成的。扎因将父母告上法庭,是孩子对尸位素餐的血缘称谓进行的一次有力控诉。

2不是爱不起,而是养不起

倘若只讲了一个叛逆小子状告父母的故事,那《迦百农》只是徒有其表。导演在扎因离家赚钱期间,加入单亲母亲泰格斯一角。

扎因对父母的恨还残存爱意。在游乐场娱乐设施前,扎因扒开女人模型的衣服,对着乳房凝视良久,可见孩子对母亲本我地眷恋。年幼的他仍保有幻想,祈求从父母那获得自己本该拥有的更好生活及应得的爱。

如果说,在认识泰格斯之前,扎因是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痛恨,那此后,特别是在为泰格斯照顾其子尤纳斯时,扎因在愤恨上有了动摇。

本是难民的泰格斯在游乐场餐厅打杂,自己的身份证明快要到期,如果被发现,自己将被遣送出国,与儿子分开。一番努力后,还是免不了被抓入狱的命运,这也让扎因一个人抚养起尤纳斯。

为了生活,他混入叙利亚难民堆,索要奶粉和尿布。为了赚钱糊口,他像以前一样卖汽水,甚至伪造毒品,结果被轰走,房东也因房租拖欠将他们赶了出去。生活所迫,泰格斯还是步了母亲的后尘,将尤纳斯给了人贩子,托他为孩子找户好人家。

当初,扎因的父母将孩子像狗一样用铁链拴着,如今扎因为了离开尤纳斯,也用绳子绑住孩子的腿。迫不得已,却又如此而已。

在找回原本失去的母爱光辉后,扎因体味到做母亲的不易。想改变命运的他回到家中索要身份证明以离开黎巴嫩,却得知妹妹萨哈难产死亡的消息,可他已经失去报复的能力:他痛恨父母当初的决定,但又在经历了自己养育尤纳斯的艰辛后,对父母的过错失去了惩戒的能力(自己也成了“难以负责”的父母)。

扎因状告父母,看似是状告父母不养育子女,实则变相揭露了一个事实:现实本就苦难,连父母也无法改变。

贫困地区民众的思想还很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她们唯一的作用就是生娃持家。萨哈的悲剧在于:杀戮没有蓄谋者,有的只是流传已久的习惯,以及想要逆天改命的不可得。

在黎巴嫩那样一个纷乱的地域,没人能够改变现实。就像妹妹的丈夫所说的那样,他也不想让妹妹死,只是周围像她这么大的孩子都结婚了,他也只好顺应而为。

当母亲受到律师的指责时,她愤然反击。试想一些小城市的夫妇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还不是为了改善家里一穷二白的现状。先不说孩子的教育费用,就连奶粉、婴儿用品的钱,都是一笔可观的开销。

那些隔岸观火的精英人士无法体会她的痛苦。如果我们是那位母亲,或许可能会更糟糕!

反讽的是,片中律师的扮演者正是本片的导演娜丁·拉巴基。无论是影片创作者,还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这无言的抨击都只是对父母不理解后的冲撞。

3你就不该把我生下来

尽管父母有其苦衷,可孩子也有生的权力,这便是本片的冲突点:人,生而痛苦。

片名《迦百农》,本是《圣经》中提到的地名。耶稣曾传道迦百农,并显露不少神迹(治热病、逐污鬼、立十二门徒等),但迦百农人终不悔改,于是耶稣预言其灭亡: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影片中有一空镜,是扎因与尤纳斯看着阳光透进的窗户。十字架造型的围栏仿佛上帝降临,可就像迦百农终究躲不过堕入地狱的苦难般,孩子们也只能毕其一生挣扎于炼狱中。

众生皆苦,《迦百农》在扎因最后的独白中告诉观众:生活就是一堆狗屎!

不是说没能力就不要生孩子,而是哪怕有能力,也不要轻易将一个生命被动地交付到这个世界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不禁令人想到电影《村戏》。

奎疯子在女儿下葬时,朝她的脸上抹了一道黑,村里的人认为在死人脸上抹黑条,死者就不能轮回转世。而奎疯子这一举动,正是要让女儿永远待在地下。有时,安逸地死去比苟延地残存要好得多。

《迦百农》中的扎因不是状告父母,而是状告了我们的出生。

尽管拿到了身份证明,能在黎巴嫩以人的身份生存下去,但小男孩也只能聊以假笑。在他看来,照片(新生)正是对过去之我的死亡证明,只是那个能证明我们未来还活着的身份,毫无意义可言。

在本片北影节展映后的交流会上,导演娜丁·拉巴基回忆起在与其他小演员交流时,那些本就是难民的孩子们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愤恨,甚至想一死了之。

“睡眠固然好,死亡更好——然而

最好的,可能是,从未出生过。”

——海涅《吗啡》

或许,真的就像叔本华老爷子说的那样:

“人生实如钟摆,于痛苦与倦怠间摆动。”

北影展抢不到票?知道这些也足够发朋友圈了

《地久天长》拍出了我们的现状与恐惧

谁说《阳台上》是烂片!看《过春天》如何定义国产青春电影新浪潮

奥斯卡欠这个“面瘫”不止一座小金人

《绿皮书》的优点,绝不是你想的那样

细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罗马》中的三个间离

以独特的电影视角

解读教育阐释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yczz/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