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口腔溃疡经历的朋友都知道,那种说话、吃饭都会痛的折磨,着实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但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口腔溃疡只是小问题,甚至选择忍耐过去,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更积极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避免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另外小毛病也可能是大麻烦,口腔溃疡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征兆,如龋齿、白塞病、甚至是癌性口腔溃疡。
好在一些严重的口腔溃疡在症状表现上有所差异,通过积极地观察,患者能够更早的排查风险,及早接受治疗。
张卫红明德中医业务院长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中国针灸推拿协会会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会员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40年余,擅长各种疾病、改善修复治疗等。1、老是长口腔溃疡?多半是这种疾病
不少朋友表示,自己隔三差五地就会长口腔溃疡,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作怪。
崂山明德中医张卫红院长介绍,复发性口腔溃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它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30%,在一些特定人群中甚至高达50%。
根据具体表现又可分为轻型、重型以及疱疹型
典型症状的表现:
轻型:好发于唇、舌、软额等部位的黏膜上。初起时发病部位充血水肿,呈粟状红点,有明显灼痛感;而后形成浅表溃疡,呈圆形或椭国形,直径为5~10mm,约1~2周愈合,不留瘢痕。
重型:初期好发于口角,之后有向口腔后部墓延的发病趋势。溃疡大而深,形似“弹坑”,直径可大于10mm;周围呈红肿并且微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呈黄白色(系由纤维蛋白、坏死细胞、炎症细胞等组成的假膜);疼痛剧烈。病程较长,可达1~2个月甚至更长,愈合后可留瘢痕。
疱疹型:好发于唇、舌、软颚等部位的黏膜上。数目较多,一般可达10个以上,多则可达数十个,散在分布形似“满天星”,可融合成片;但直径较小,为2~5mm;疼痛剧烈。病程约为1~2周,愈合后不留瘢痕。
伴随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烧、乏力、烦躁、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张卫红院长表示,口腔溃疡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其诱发原因高达上千种,常见的原因囊括了遗传性因素、局部刺激因素、精神紧张因素、风湿免疫因素、药物食物因素、维生素缺乏因素以及女性生理周期的激素变化等。
2、担心口腔溃疡会癌变?重点看有没有这二种表现
口腔溃疡的疼痛是比较明显的,尤其对于反复生长口腔溃疡的患者来说,是种很大的折磨,临床中也有患者会感到疑惑,自己的口腔溃疡反反复复会不会是癌变?
张卫红院长表示,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而言,一般发作位置不同,且能够在一两周内恢复的情况,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出现这几类特殊的情况,就需要提高警惕,医院进行检查鉴别,明确病因。
1
口腔溃疡久治不愈
一般的口腔溃疡大约在两周内可以痊愈,如果在同一个位置出现了反复发作或者久治不愈,以及溃疡面积增大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到严重的口腔溃疡甚至口腔癌的可能性。
2
形状不规则
通过观察口腔溃疡的形态以及具体的疼痛表现,也可以初步对口腔溃疡的良性和恶性加以判断。
一般良性的口腔溃疡形态较为规则,多呈现圆形、椭圆形或者线条形,边缘整齐,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凹陷的基底部较平滑,摸上去柔软,疼痛明显。
而恶性口腔溃疡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隆起呈凹凸不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呈颗粒状,触之质硬韧,明显区别于正常黏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恶性口腔溃疡的疼痛可能反而不太明显。
良性的口腔溃疡则一般表现为口腔局部的症状,经合适的药物治疗后,通常可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对于可能存在恶变的口腔溃疡,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查明病因后,根据具体的病情做出相应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复发性的口腔溃疡不能仅靠局部用药
对于经常发作的口腔溃疡,仅仅靠局部的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其反复发作,此时更重要的是寻找口腔溃疡复发的诱发因素,做到对因治疗,比如一些白塞病引起的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就需要结合风湿免疫的治疗来控制病情。
中医方面认为口腔溃疡通常是由于心火炽盛、脾胃湿热、肺胃热臃、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等原因引发的,在治疗口腔溃疡时,通过辨证查明患者的体质,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药物及其他疗法治疗,从而达到调理患者体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疗效,预防复发的效果。
而中医方面也有许多关于防治口腔溃疡的食方,张卫红院长分享了几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经常长口腔溃疡的朋友们收藏。
方法一:取适量茵陈蒿代茶饮,可以清热解毒、去火利湿。
方法二:取5g灯芯草和10g淡竹叶一起泡服,有利心火、引火下行的功效。
方法三:取30g绿豆熬煮,鸡蛋一枚打散,用绿豆汤冲泡鸡蛋花服用,同样有清热解毒,防治口腔溃疡的功效。
4、除了日常护理,饮食方面也不可忽视
保证口腔卫生:早晚认真刷牙,饭后漱口。刷牙可以有效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注意不要使用过硬的牙刷,以免划伤口腔黏膜而诱发口腔溃疡。避免使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钠)成分的牙膏,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同时,需要每年至少进行1次口腔健康检查。
适当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劳逸结合:生活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劳逸结合,舒缓压力
合理控制饮食:多食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如海带、香菇、动物内脏等,少食烧烤、腌制、辛辣食物。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