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时,当家长的都会非常担心。孩子年龄小,遭受这些疾病的痛苦,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难过的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特别的着急上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的对孩子进行护理。孩子的抵抗力弱,很容易遭受一些疾病的侵袭。如果患有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该如何护理?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pediatric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主要侵犯6岁以下儿童。
上半年高发时间
下半年高发时间
4-6月
9-11月
临床表现
1.症状
起病急骤,高热、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和惊厥等。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
2.体征
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病程为1周左右。
病程表现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手足口病
(1)病原体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2)诊断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诊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以伴发热或不伴发热。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2、疱疹性口腔炎
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疱疹性咽峡炎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
3、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
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治疗
1.一般治疗
告诉患儿家长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的目的,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注意休息、居室通风、多饮水、流质饮食、补充维生素类,并且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等。
2.抗感染治疗
(1)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口服或静脉点滴,口腔局部喷利巴韦林气雾剂。部分中药制剂如双黄连、板蓝根、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
(2)抗菌药物本病为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3.对症治疗
(1)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回春散进行退热,亦可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或温水浴。
(2)注意预防热性惊厥发生,一旦出现惊厥可给予镇静、止惊等处理。38.5度以上使用回春散可以有效预防热性惊厥发生,可为家中常备用药。
(3)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预防
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END
健泉大健康
您身边的健康管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