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医院三伏贴已备好,就等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以预防和和减少疾病发生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反季节的自然疗法。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在中医理论中,三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皮肤腠理完全开泄,经络气血最为旺盛,此时用中药贴敷于穴位,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合力,可以疏通血脉,鼓舞扶助虚羸之正气,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三伏天养好生,健康一整年!

敷贴的时间、穴位的辨证选取、药物的质量是冬病夏治的关键。图方便在网上购买“三伏贴”或者随便去中医诊所、养生馆等处贴“三伏贴”,但这些产品大多未公示药品批准文号,无法核实其成分,很容易出现健康隐患。建议医院,医师在取穴上更有经验,药物也更安全。

医院共有呼吸肺病科、儿科、针灸科、骨伤科、外科、肾病科、消化脾胃病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多个科室开展。今年三伏天,医院组织了多名老中医,知名专家,根据不同疾病筛选针对性的中药配方,选择透皮性强,吸收好的中药敷贴剂,为购科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专家告诫,冬病夏治是临床医学治疗,不是一般的商业性养生保健服务,必须是具医院才能开展。患者一定要选医院就诊,才能保障疗效和医疗安全。

三伏灸的适应范围

1.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感冒和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体质虚弱患者,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稳定期,冬季畏寒、畏风、盗汗、手脚冰凉等肺虚、肺寒的亚健康患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咽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慢性腹泻以及体虚易疲劳,动则汗出怕冷,腰膝酸软和亚健康人群。

3.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四肢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膝关节滑膜炎,骨质增生症,颈椎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颈腰椎肩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等以阳虚寒湿痹痛为主的疾病患者。

4.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炎症、不孕不育、子宫肌瘤、月子病等属寒证者。

5.小儿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免疫力低下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以及遗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肾病综合等。

6.五官科: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咽炎,以及因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鼻后滴漏综合征者。口腔科,口腔粘膜病,复发性口疮。眼科。冬季过敏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虹膜炎,季节性反复发作,角膜炎季节性反复发作,冬季见风流泪真。

7.皮肤科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等寒冷性疾病,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银屑病等免疫性疾病。

8.亚健康调理(治未病):各种体虚、免疫力下降、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挑食、等。

年“三伏贴”时间表

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三伏贴的好处

温肾壮阳固元培本

祛寒暖宫疏肝美肤

培补肾髓防老抗衰

益肺健脾无忧无虑

三伏贴注意事项

1.敷贴时间,成人以2—4小时为宜,儿童敷贴时间以一至二小时为宜。

2.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起泡,起疹,红肿,灼热,瘙痒等症状,属于正常反应,如不能忍受,可以提前去除敷贴膏药。

3.如敷贴部位出现多个较大水泡和皮肤。医院就诊,防止感染发生。

4.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瓜果,冰冻冷饮,辛辣肥腻之品,以及绿豆,海鲜等,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防止大量汗出。

5.治疗当天禁止游泳,淋雨,当天洗浴时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忌用肥皂,沐浴液等,减少局部刺激。

三伏贴敷禁忌

1、对任何药物都发生过敏反应者;

2、贴敷部位有疤痕、疖子或皮肤有破损者;

3、咳喘病人急性发作伴高热者;

4、心肺功能衰竭者;

5、2岁以下儿童;

6、孕妇。

冬病夏治可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个“慢动作”。三伏贴3次为一疗程,需坚持治疗3—5年。对敷贴持续的时间,其实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天生体质问题,每年冬季发病次数多,这种情况,就需长期调理,来增强体质目的是达到减少发病次数;有的人是后天的原因,例如在冷库工作,或因病而虚弱,连续敷贴三年,疗效更为明显。病情稳定者,继续敷贴,疗效得以持续。

具体流程:专家诊断-开具敷贴处置单-缴费-敷

具体联系方式

来源

医院

整编

武穴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zlff/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