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节气
立夏
/许丽莉
时晴时雨催天暖,
一季山茶落水清。
静夜城中人未醒,
绿丛深处有蛙鸣。
节气小百科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立夏暑尚微,养心助脉,调神护心是养生的关键。
节气
养生
立夏节气气候特点
诗人陆游著有一首名为“立夏”的诗,其中两句“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是对立夏节气气候特点最好的表述了。“夏三月,此谓蕃秀”,槐树柳树的枝叶渐渐繁茂,在充裕的日光下形成树荫;窗帘之外,夏天的气息微风拂来,已经能感受到一丝丝暑热;日暮,太阳西下,身汗出便冲个澡,熟练地换上一件单衣。诗句中隐含的信息:日照增加,所以有树荫、暑气;气温升高,所以汗出、沐浴、单衣;草木茂盛,所以槐柳初密;阳气升发,所以试衣熟练,关节活动灵活。
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人体中的“心”与四季中“夏”相应,心主火,与夏季炎热之气候相对应,立夏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心阳功能旺盛才能满足五脏六腑的运转以及身体正常活动的需要,故而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讲,阳虚或阳弱之人,养心护心是关键。
如何判断“心”之是否健康?
1.胸闷:时常胸闷不舒,或闷塞感,或伴气短,劳累后、情绪紧张时、气温高、或气压低的时候更加明显,休息或环境状态改变后可缓解,这是心气不足,胸阳失展的表现。
2.胸痛:大多有基础性心脏疾病病史,时常胸痛,或向左肩背部放射,胸痛隐隐,呈发作性,发作不定时,或与劳累、情绪紧张等诱因有关,休息后或含服麝香保心丸等药物能缓解。此由心主血脉,心脉不濡、欠通或痹阻之象。
3.心悸:心悸心慌,遇事紧张时尤甚,或无规律性,夜间好发,常伴胆怯、手足心汗出、耳鸣等,自测心率时快时慢。此心气阴不足,或心胆气虚之证。
4.不寐: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半睡半醒,或彻夜不寐,醒后精神倦怠,持续时间较长。心血不足无以养心安神,或心火旺而心神不安之故。
5.心烦:无明显诱因下,心烦气躁,烦闷不安,遇事易怒,坐卧不宁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火上炎、心肝火旺、痰火扰心等均可致之。
6.肢冷:四肢冰冷,遇温则舒,多伴面白、易汗、静而多卧体质,此心主血脉,心之气阳不足,心血不达四末之故。
7.脉弱:心气弱或心血少,血脉不畅,脉络空虚,则脉弱,或微细,按之应指不力。
8.水肿:双下肢肿,按之凹陷,或伴尿少、肢体沉重感、乏力、腰背痛等,此心肾阳虚,阳虚水泛之故。
如何养心?
“血肉之心”,主血脉,司循环,将气血运送至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神明之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语言等作用,调节着一切生理活动。
1.动则养心: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居家隔离,缺少常规必要的适量运动,导致“心”的功能出现问题,循环障碍。动则养阳,通过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机体阳气的流动,使心阳振,循环畅,切忌久坐久卧,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2.心有所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就是接受事物,经过加工,反映出来,这就是人们聪明智慧的来源。任物也是目标,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的生活,时间久了会导致意识思维活动下降,心神涣散。临床上经常碰到各种“全职综合征”、“退休综合征”患者,其原因往往在于“心无所任”。
3.省苦增辛: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立夏后,天气渐热,人体毛孔开泄,阳气走向卫表。对于本身阳气不足的人群来讲,内在的阳气反而是不足的。故而更容易出现心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在饮食上建议省苦增辛,苦味食物如苦瓜、芹菜、芥菜等具有清火解毒的作用,可以降心火安心神。然而过食苦则压抑心气,并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故而立夏后日常食谱中可适当增加辛味食物,如大蒜、洋葱、韭菜、生姜等,有助于人体阳气升发,促进循环,增强心主血脉的功能。
4.调息静心:立夏后天气变得炎热起来,雷阵雨时作,往往阵雨之前的空气闷热潮湿,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不安。而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三国时养生家嵇康也在《养生论》中提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而,立夏后神清气和,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从而达到养心安神的目的。
5.益气养阴通脉之中药随证治之:对于广大出现“心”健康问题的患者来说,建议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衰、肺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等)的情况下,或在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常规服用西药的基础上,仍出现“心”相关不适症状,可以至传统医学科就诊,以中医中药益气养阴通脉之方随证治之,使心之气阳足而血脉流利。
专家简介
傅慧婷
上海中医院传统中医科,中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在内科杂病如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失眠、复发性口腔溃疡、月经不调、腰腿痛,慢病大病重病的中医调理。目前入选上海市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传承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已发表论文19篇,作为副主编编写论著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