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之下,携手共筑心灵防线

近日,贵阳市疫情突发。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抗疫行动的同时,贵州奕心苑心理机构发起了针对本次疫情的静默情况下,关爱市民心理健康的“筑你平安,同心同行”线上心理援助公益活动。记者协同本次心理公益援助活动的发起者刘亦轩老师及参与本次公益服务的专业咨询老师们,对未能参与本次活动的市民朋友们整理出了以下疫情期间“关爱心理健康”的指南及建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栩维正在进行线上咨询中)

疫情当前,迅速集结

1、首先想了解在本次疫情突发的情况下,您是怎么迅速集结到多位心理咨询师为大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呢?

答: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此类活动了。在三年前新冠肺炎疫情首次让我国都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们就以平台推文的形式进行过“如何身心健康的进行居家隔离”等相关科普。

自奕心苑成立以来,所里的咨询老师们就很常常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互组织交流来共同探讨心理健康的发展问题。这次疫情来得迅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集结到各位咨询老师的参与,都要得益于平时交流学习中培养起来的默契。例如关爱未成年人群体、特殊人群的公益心理辅导活动等,都让大家积累了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

2、开展本次公益咨询服务的初衷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们发起并促成了这次公益活动?

答:心理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守则宗旨是“善行、责任、公正、诚信、尊重”。

我在近年的信息搜集过程中发现,从年2月左右开始,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显示,传染病的大流行会让医务人员、感染者、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达到20%以上。很多患者虽然身体恢复了健康,但是心理的创伤仍在。

起初我们只是想帮助缓解市民朋友们的焦虑情绪。但经过讨论思考后,我们认为应将目标人群锁定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出现焦虑情绪的可能性更高。既然他们已经为大众奔赴在了最前沿,作为咨询师的我们也希望能借助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他们做好心理上的“抒压按摩”。

3、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是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你们在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过程中,哪些心理焦虑是最多被提及的?是否大部分人都存在此类型的心理困境?

答:这次公益咨询活动,通过线上平台找到我们的人很多。仅两天不到已有将近百人注册添加。在已登记的预约咨询中,恐慌、抑郁、失眠是大家描述较多的居家隔离人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表现最多的即是这几天热议的抢菜事件,纵使政府已向大家承诺物资充足,但还是有很多人跑去市场大量囤货,这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中常常说到的:“重大事件会导致人们的相似反应”。而在疫情之下的我们,即使明明知道政府能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确定的物资配给”恐慌依然明显。

科学建构良好心态

4、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这些存在共性的焦虑问题?能否请各位咨询师支个招?

答:给大家几个小贴士:

(1)心情好,才能身体棒。

“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整体。通常身体不好,心情会沉重;心情持续不好,身体也容易出问题。比如长期焦虑、抑郁等,就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肠胃疾病、冠心病等,其原因与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有很大关系。此处推荐大家可以去读一读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面对当前严重的疫情,通过稳定情绪、调节心态,也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2)悦纳自己,允许一切发生。

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甚至我们睡梦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情绪的起伏是生命正常运转的表现,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波动都属正常反应。对于不良情绪应接纳但不纵容。“天天开心快乐”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中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失落和痛苦。

(3)接纳自我,尊重自我的内在需要。

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学会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竟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专注于爱好,比如听喜爱的音乐,看喜欢的影视剧,和心爱的人聊天,适度做室内运动,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可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放松”、“想象脱敏”、“自我催眠”、“着陆技术”等方式自我调节;经过多次尝试仍效果不佳的,可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

(4)学会筛选信息,为自己的心灵减负。

控制每天看各种信息的频率和时间,选定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要防止被“贩卖焦虑”的个人或商家绑架,让自己陷入“看信息-焦虑难受-紧盯信息-焦虑升级”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出现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务必及时就医,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诊疗。

5、为什么在平日里大家似乎都很喜欢“宅家”这件事,可真开始居家隔离了,怎么就出现了心理防线崩塌的情况?这其中的心态变化是出于哪些缘由?

答: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有以下三个方面: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失望、抱怨、委屈等,情绪的起伏也会比平时强烈),认知(自我价值感降低,认知歪曲,思维过程变慢,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下降,犹豫不决等),行为(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如酗酒等)。

通常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敏锐性,激发人们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但要注意,情绪、认知、行为三方面反应也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部分人会出现更严重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如果类似情况持续超过一周(丧亲一般6个月内)以上,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关系,或感到很痛苦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性质的情况,特别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相关心理问题者,须及时向心理专业人员或向医疗部门求助。

学会感知自我,保持健康心理

6、疫情居家期间,如何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线是否出现异常波动?如果发现存在焦虑的问题,应该如何有效缓解?

答: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首先,要识别心理问题的信号。比如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这些都可能是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此外,压力大还可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异常,比如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消沉…… 

其次,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适度控制、调整情绪。比如休息、与朋友沟通交流、居家进行体育活动等,这些都可能帮助我们调整情绪,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能够提高我们对挫折的承受力。 

最后,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建议晚上12点前睡觉,不要熬夜。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不良情绪,可能睡一觉就过去了,这都是正常的。熬夜的话,则可能加重不良情绪。

此外,要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扰时,要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不要回避,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大部分都是因为不了解、不认识、不好意思,被耽误了。

7、本次疫情静默结束后,又该如何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去?

答:无论我们所处什么时刻,积极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健康的心理评估要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自主性、才能、代际关系、智力潜能和情感潜能的自我实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讲,就是能保持对工作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够调节与控制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这就是完美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适度的喜悦会让人精神抖擞,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过度的喜悦则会导致乐极生悲;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觉察中看见自己,才能保持知行合一,身心平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曾俊超

编辑罗欢

二审卢奕林

三审赵宏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zlff/9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