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长过口腔溃疡的人都知道,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破损,疼起来真是让人茶饭不思、眼泪汪汪。
很多人都以为,得了口腔溃疡只是因为上火了。然而,当小宝宝出现口腔溃疡,同时伴有皮疹、瘙痒、腹泻、喘息等症状时,这可能是“食物过敏”惹的祸。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食物过敏究竟是什么?
哪些食物容易引发食物过敏?
发生食物过敏的宝宝要不要延迟辅食添加呢?
.......
为了缓解宝妈们的焦虑,让宝宝吃得安全又营养,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食物过敏”这件事。
什么是食物过敏?
通俗地说,食物过敏就是指某些人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以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食物过敏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
△发达国家研究数据显示,近20-30年食物过敏患病率高达10%,并呈显著上升趋势。
△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统计及预测》表明,我国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从年的3.5%上升至14.1%,呈现出与全球患病率一致的显著上升趋势。
(图片源自网络)
哪些食物容易引起宝宝食物过敏?
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与下列食物有关:
牛奶
鸡蛋
花生和坚果(例如,腰果、核桃)
大豆
小麦
鱼(例如,金枪鱼、鲑鱼、鳕鱼)以及甲壳类动物(例如,虾、蟹和龙虾)
食物过敏对宝宝的危害
据相关调查研究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宝宝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在1岁以内,特别是刚开始添加辅食的4~6个月。
食物过敏症状一般是在吃了引发过敏的食物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可能会持续数天至数周。发生食物过敏时,大多会伤及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
皮肤黏膜症状
皮肤症状多表现为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疱疹样皮炎,甚至血管性水肿,严重的患者会发生过敏性剥脱性皮炎。
消化道症状
多表现为唇舌喉肿胀,口腔溃疡,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便秘,大便带血等。
呼吸道症状
多表现为喘息、咳嗽、鼻塞、流涕、鼻充血、打喷嚏、支气管痉挛,气急甚至引发喘憋性肺炎。
其中,皮肤和消化道的症状会单独出现,但是呼吸系统的症状却很少单独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食物过敏问题会逐渐好转,但也有一些宝宝没那么幸运,过敏可能会伴随终身。所以及时发现并预防食物过敏至关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
哪些宝宝是过敏高风险人群?
过敏高风险婴儿
即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
资料显示,父母双方都无过敏史的婴儿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仅5%-15%,父母一方有过敏史风险为20%-40%,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风险则上升到50%-70%。
出生4个月内、不能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食物过敏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口服耐受未完全建立、消化道黏膜屏障通透性较大、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有关;也与婴幼儿时期食源性蛋白质(牛奶、鸡蛋和其他主要致敏食物蛋白)暴露时机、途径、剂量有关。因此,出生4个月内不能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过早接触牛奶蛋白,将增加其过敏风险。
(图片源自网络)
宝宝食物过敏怎么办?
当宝宝出现疑似食物过敏的症状时,父母就要重视起来了,按照以下步骤及时处理:
01
做好饮食日记
父母可以弄一个简单的表格,记录下孩子吃的东西,接触到的食物。母乳喂养的妈妈也要记录自己每天吃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快速分辨出是哪类食物造成宝宝过敏。
02
及时带宝宝就医
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询问饮食史或饮食日记,并根据过敏源检测结果寻找致敏食物。
03
严格回避过敏食物
当确诊为食物过敏或由食物诱发的其他过敏性疾病时,应严格回避过敏食物。同时,医生及营养师也会在饮食回避过程中密切随访。
(图片源自网络)
宝宝过敏了,宝妈如何防范?
如果宝宝确诊为食物过敏,宝妈该如何做,才能在保障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宝宝吃得有营养呢?
母乳喂养+常规辅食添加
高过敏风险婴儿(父母是过敏体质或罹患过敏性疾病),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
延迟添加辅食并不能降低该食物过敏的发生。因此,宝宝6个月左右,就要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且持续3~5天或5天以上;食物多样化,保持日常摄入以维持其耐受性。
(图片源自网络)
及时调整膳食结构
宝宝对抗过敏最重要的还是拥有强健的体魄。对于易过敏的宝宝来说,宝妈们一定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