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反复发作,疼痛难耐,都影响到了正常的食饮,维B、溃疡贴用过了不管啥事……临证中这类人并不少见,他们本身没啥大毛病,可却天天挨着这口疮,有的甚至忍了好几年。口疮有个较为正式的、书面的名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怎么一回事。
1疾病概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黏膜疾病。临床表现:唇、颊、舌缘等部位出现直径约2~4mm黏膜溃疡,周围有红晕,中间覆盖白色苔藓样物,溃疡数目在2~3个左右,10天左右自愈,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之间,女性多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以及顽固性等特点。
临床可分为三类请
a.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特点:
①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充血区;
②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数目为2~3个左右,边界清晰;
③溃疡面烧灼样疼痛,程度较为剧烈,7~10天左右可逐渐自愈,不留瘢痕。
b.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亦称口炎型口疮,临床特点:
①溃疡小、数目多(20~30个)外;
②溃疡散在,分布广泛,黏膜充血明显,常伴有剧烈疼痛。
c.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病情最严重,临床特点:
①溃疡常单个发生,2个或2个以上者少见;
②溃疡面直径可达1~2cm,并向深层发展至黏膜腺;
③溃疡为紫红色或暗红色,边缘不规则,呈瓣状隆起,中央凹陷,底不平,微硬,呈小结节状;
④溃疡面剧烈疼痛及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⑤病程常在月余以上,愈后遗留瘢痕,严重者可形成组织缺损或畸形。
中西医互参请输入标题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力紊乱有关。
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常用药物以B族维生素、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难以令人满意。
祖国医学对该病较早进行了描述,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辨证分型以及方药上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在临床表现上与该病具有相似之处: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
”值得一提的是,狐惑病是以疾病概念提出的,意味着仲景对该病的认识趋于完善,使得该病更具有特异性,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了指南。
2治疗经验体会
由于该病发病率较高,笔者临证之时经常遇到此类患者,起初参照相关脏腑辨证,分别以胃火炽盛、脾胃伏火、阴虚火旺等进行辨证治疗,疗效并不理想,颇为困惑,查阅经典,读至狐惑病一章时,并结合该病的表现,颇有感悟:
①黏膜溃破,周围红晕,此火热之象;
②疼痛难忍,创面秽浊,此毒壅气机之象;
③创面经久不愈,此正气不足(虚寒)之象,纵观病机,实为寒热错杂,浊毒内蕴也,清热、解毒、温阳药同用,非甘草不可调和也。
该病多于情绪不畅密切相关,盖肝郁者多有心下堵(痞)闷,治法又非泻心不可,故仲景以甘草泻心汤为治病之主方。
考仲景治病,虽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证终在病之下,自当病证结合:如狐惑病患者有阴虚之象,加养阴之品;狐惑病患者有气虚之象,加补气之药,治疗终不离甘草泻心汤;
另外,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如红肿为主时,提高黄芩、黄连之比例,如久不愈合时,提高干姜、党参之比例;如未发作时,则平调寒热为度。
用之临床,疗效颇为显著,具体体现在:①疼痛消失快;②疮疡面愈合周期明显缩短;③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甚者有半年未发作者。
3典型案例分享李某,女,43,就诊时间-8
主诉:复发性口疮10年余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出现口腔溃疡,未引起重视,后溃疡频繁发作,严重时,一月发作2次,每次持续10天左右,几乎天天黏膜溃疡,严重影响进食,每次发作溃疡数目3个左右,直径约3mm,白色苔藓物覆盖,疼痛剧烈,曾口服维生素、黄连上清片等药,外用溃疡贴等,症状时好时坏。刻诊见:3个溃疡,分布在口唇上下及舌尖,大小约2mm,持续3天,情绪低落,饮食减少,食不知味,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
诊断:
(西医)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中医)狐惑病:寒热错杂,浊毒内蕴
治法:平调寒热,化浊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味
甘草30g黄连8g黄芩12g
半夏12g干姜8g党参12g
细辛3g丹皮12g公英15g
土茯苓30g石膏20g升麻8g
当归12g生地15g佩兰12g
药后3天,溃疡面即愈合,后坚持调理月余,病情稳定,停药,1年后随访,自述溃疡极少发作。
本案患者,根据症状结合病史,可参考狐惑病进行治疗,以甘草泻心汤为治病之主方,考虑到患者溃疡初起,疼痛较重,火毒之象明显,故合清胃散,增强泻火解毒之效,参入佩兰、土茯苓、公英增强化浊之功。溃疡愈合后,又以甘草泻心汤原方平调寒热治疗,故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本案较为典型,兹录于上,以供明者赏析。
郑振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