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让全球增加7000万抑郁症患者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以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暂无特效治疗药物等特点在全球传播。

长期的不确定性,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今年2月,《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ZiyadAl-Aly领衔的研究团队一项有关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数据显示:

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增加60%

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

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

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

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

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

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受疫情影响,全球已新增数千万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

01.

疫情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将持续20年

不久前,大型视频知识类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教授为主讲嘉宾,针对疫情影响下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为我们做了分享。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的成员,陆林院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地球上消失的时间尚不能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0年以上。

陆林院士给出一组数据: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万抑郁症患者,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染病的大流行会让医务人员、感染者、大众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达到20%以上。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

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一项针对20-29岁的青年群体的心理调查显示,11.5%的受访者表示因新冠疫情产生了抑郁、不安,70.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患上“新冠抑郁症”。

02.

疫情让全球20%

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0%,离30%的目标还有差距,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

其中,儿童青少年中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大约占17%,年初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约为24%左右,失眠的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疫情前。

陆林院士指出,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时常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青少年成为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半儿是从儿童青少年期发展过来的,例如遭受过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成年后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问题的预防,要从青少年开始,早发现、早干预。

针对疫情影响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陆林院士给出了几点建议:

1、及时识别心理问题的信号

比如口腔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都可能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此外,压力大还可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异常,如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消沉等问题。

2、能够感知自己情绪的变化,学会控制、调整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如,休息、与朋友沟通交流、参加体育活动、看一场电影等,这些都可能帮助我们调整情绪,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能够提高我们对挫折的承受力。

3、注意保持规律作息,补充睡眠,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

陆林院士建议,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良的情绪,可能睡一觉就过去了,这都是正常的。熬夜的话,不良情绪可能变得越来越糟糕。

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小时,中学生每天要睡够9小时。高中生每天要睡够8小时,成年人每晚12点前睡觉,不熬夜。

要保证青少年的休息和睡眠,只有在睡眠中,身体才能正常分泌生长激素,保持良好的身体发育,青少年的情绪才能变得稳定,才能拥有心理健康。

4、以科学、理智的态度面对心理问题的出现

陆林院士指出:心理问题的治愈率其实是很高的,要明显高于糖尿病等问题,但是目前大众对抑郁等心理问题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观念和处理态度。

心理问题是不分人的,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大部分都是因为不了解、不认识,被耽误了。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困扰时,应尽可能积极、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不要回避,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很多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比如抑郁症,百分之七八十都有很好的疗效。

5、重视孩子的全面教育

陆林院士强调,青少年很容易被抑郁症困扰,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又面临着升学,面临适应社会,面临着恋爱,很多这些事情,使青少年很容易得抑郁症。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于青少年身上,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素质的教育,而不能仅仅是考试成绩。我们社区文化,街道、家庭文化都应该是积极的,让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针对我国心理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陆林院士表示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摸索高校、咨询机构、医疗机构的转诊合作机制,加强教育和科普宣传,让整个社会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hangchina.net/jbgs/9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